今天收到老爸轉寄的一封信-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很遺憾我不知道來源是哪 信件中也沒查到
不過Google了之後大概知道來源-2009/04 康健雜誌 125期
這樣應該就不會有問題了吧...
(最近太多網路轉載轉寄挨告的新聞 凡是小心點好)

文章內的情境 其實小喵遇過 我很慶幸我並沒有要求小喵反擊
看著小喵疑惑的看著我 要我解釋發生什麼事情
他被搶玩具 被推倒 會望著我 看我怎麼反應....
搶玩具 我就會先跟小喵說 還有其他玩具可以玩
然後轉向那個小孩告訴他 不可以隨意搶別人正在玩得玩具
若是那個小孩的父母也在場 我會更大聲的故意講給他們聽
(你的小孩在做什麼 你們家長到底有沒有注意到)
小喵曾經被同事的小孩推倒 當下我也是跟那個孩子說不可以這樣
對著小喵 我則是跟他說 跌倒了先站起來 哪裡痛痛跟媽媽說
然後在跟小喵說走路要小心 不然踢到東西或是被絆倒又會痛痛
之後算是客氣的跟同事了解狀況 雖然他也很抱歉
若是不認識的 我肯定先算賬

我不是很完美的父母 但是我一直很小心給小喵信心
基本上所有的事物也是讓他自己嘗試
電風扇來說 大部份的人會不讓小孩亂摸
有一部份的人會建議在電風扇外側裝網子
我則是在大人觀察的容許下讓他自己去摸
在上次伸手指進去被葉片打到後 就沒看他再被打到
不過還是皮皮的會摸 只是他更小心罷了

他總是衝衝撞撞 然後弄的全身總是傷 彷彿家暴一般
可是我發現 每次我只要一喊 "小心 不然又會撞到"
他就會稍微放慢腳步或是動作 看一下我警告的
每次他在臥室內滾來滾去或是轉圈圈
我會跟他說 "小心牆壁啊" 他就會趕緊摸自己的頭
在敲過幾次牆壁後 他知道頭會痛痛

現在的小孩真的很聰明 父母也真的操心過多
我偏向凡是讓他自己去嘗試 痛了就知道怕
但是每次他受傷了 我還是會心痛的抱著他呼呼

我很慶幸 保姆教我的"不可以" 這如同是Magic Word
小喵很早就知道"不可以"代表的含意 保姆家嚴格執行
所以我在家中也都是用"不可以" 至少這樣省去我大小聲的呼喊
只是小喵越大就越調皮 總是會測試我的極限
例如浴室是"不可以"隨意進入
他知道 每當我喊"不可以" 他會站在浴室門口
但是他會故意一隻腳在浴室內 一隻腳在外面
或是站在門檻上 遊走法律邊緣.....(臭小子年紀小小就懂得鑽漏洞)
他會觀察我的反應 每當我不再喊一次"不可以" 他就會退出去
但是又很快的站回來.......我喊了不下百次...=.=
只能說現在的小孩真的很聰明

我知道過去的父母會把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孩子的身上
現在的我 可不幹這一套
我喜歡音樂 但是我不想強迫他學 我只是讓他欣賞
我承認會有私心 但是我害怕我的私心害了他
所以這方面我很小心
是說保姆告訴我小喵對音樂的反應比其他小孩要好
老實說 我真的好開心好驕傲 至少他不討厭音樂

想一想我最恐懼的是什麼
其實就是當小喵長大後對我的評價是"失敗的母親"
我不肯定我到底是不是好的父母
我只希望小喵做自己 喜歡自己
建立他的信心...我每天都在做......

以下為轉貼文章的原文: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何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

你大概很熟悉這個情景:擁擠的公園遊樂場,女兒正預備從溜滑梯上溜下來,卻被另外兩個孩子擠開,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裡;沙坑裡兒子一轉身,小鏟子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他眼帶憤怒、責難,卻開始向你求救。

你即使再講求禮讓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自己的孩子據理力爭,甚至寧願他負人,也不願他被人欺。你開始懷疑,「為什麼我女兒那麼沒自信,連對這矮她半個頭的小孩都沒輒?」「為什麼我兒子那麼畏縮,不能理直氣壯地自己去把玩具搶回來?」你擔心,3歲時無助的眼看自己的玩具被搶走,到30歲會不會把大好的工作機會拱手讓人?

你的孩子真的需要這種強悍地把別人推開的自我中心特質,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斬獲?這就是所謂的「自信」?

成就不等於自信

 德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學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顧推開別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許能擁有一份人人稱羨的事業、一輛賓士車、存款、股票足夠用到下輩子,但這些外在的成就並不等於自信。這樣的人愛吹噓,表現出掌控大局的氣勢,實際上卻經常不滿足,有錯總怪罪別人。這是一種虛假的自信。

 德國的專家們認為真正有自信的人,能自我反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而且承認自己的錯誤,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他堅持自我,能在重大時刻(不論涉及家庭、工作或人際關係),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決定。他討人喜歡,很少陷入恐懼,不訴諸暴力,不易上癮。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的形成需要內在和外在的安全感,」德國海德堡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治療師荷柏格(Renate Hoerburger)表示。自信不僅代表深信自己能充分發揮,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同時也需要被周遭的人接納,希望別人尊重和肯定自己的成就。當一個人的自我觀感和別人對他的印象沒有衝突時,自信就油然而生。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要讓孩子自信、快樂的成長,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戰三大原則缺一不可。當然,父母不可能、也沒必要每天都戰戰兢兢的恪遵這三大原則。重要的是,這三大原則在每天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原則1:用同理心回應孩子的情緒

人類辨識自己的第一面「鏡子」,就是他的父母。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嬰兒就從父母的臉龐和反應上,辨認出自己,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映」。孩子發出「ㄅㄦㄅㄦ」的聲音,就回以「ㄅㄦㄅㄦ」;孩子咧開嘴,就報以笑容;孩子感覺孤單,就把他抱起來安慰他,感覺無聊,就逗他玩、讓他高興,餓了,就餵他。孩子慢慢從這些互動中學到「我很有價值,如果我很無聊、餓了,有人會來照顧我。」

嬰兒透過和父母的親密接觸,認識周遭環境,學習表達自己。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傾聽、觀察嬰兒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覺,並適當的回應,就能教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主動表達。而且能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這是一種很好的感覺。

 父母只要聽從自己的同理心、花點時間,就能了解孩子的「語言」,並幫助他表達自己。因為「兒童發展的每一大步,不會憑空而來,是植基於每一天的練習,」她強調,父母的日常行為和活動,足以影響孩子的期望、經驗、情緒。

 原則2:父母應設定明確底線

 孩子成長到兩歲,自我漸漸成形,開始挑戰成人的權威。透過不斷問問題、主動密集的衝撞既訂的規則及體驗其後果、挑釁大人的反應,孩子才能找出那個年齡典型的行為空間。德國立科堡的教育顧問柏華格(Hans Berwanger)表示,他需要「父母定出界限」那種「爸爸媽媽最偉大」的感覺。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底線到哪裡。

 這個答案要具體簡明。不論是擴大他活動空間的「可以」,或明確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須前後一貫。只有設定一貫的、清楚的界限,才能幫助孩子適應他周遭的環境,而且提供一種「有些規定永遠必須遵守」的安全感。

 每個兩歲小孩都覺得按鈕打開爸爸的CD音響夾再關上是一大樂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卻又只在一旁搖頭嘆氣,孩子就會懷疑,「他到底讓不讓我玩?」結果反而導致孩子不斷的開開關關,直到他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為止。

 柏華格表示,其實不需輕打小孩手指以示處罰、不須爭吵也不須吼叫,只要簡短、堅定的「不可以」三個字,加上一句解釋的話就足夠了。如果孩子不理解或沒有行動,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時,每天都做同樣的動作。

 父母設下清楚且一貫的界限,同時也傳遞了大社會的規範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約定愈清楚、愈可預期,孩子日後進入幼稚園、學校、職場,就愈有自信和他人相處。他會因為想多了解、積極參與,而主動去找界限、結果、原因,柏華格認為這種透過體驗得來的「理解」,不但提供安全感,也能保護孩子對抗無助感。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平衡點的拿捏。設定界限並一以貫之,更是對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驗。不但要收,同時也要放,容許孩子實驗的行為空間。父母如果連一點小事都不讓步,也陷入另一種極端。設定界限沒有標準答案,但如果父母愈有自信,面對孩子就能愈清楚、明確。

原則3:讓孩子自己面對挑戰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個字了。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這個意願,並且協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藉以學習自己做決定,同時採取行動。

父母最擔心孩子會受傷,尤其在運動玩耍時。「別絆倒了!」「小心別摔跤!」「你這樣會撞到,很痛喔!」父母總是先預期那個最嚴重的後果會發生,這層擔憂反而讓孩子不確定,結果真的摔了一跤。行為生物學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書《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請父母克制自己的憂懼,「先提醒危險所在,然後提供解決方法,只在孩子的行為太過冒險時才插手介入。」

重要的是提醒孩子:「這裡很滑喔!」「注意!有塊大石頭!」「慢點!這裡很陡!」但把決定權留給孩子。這樣會讓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適應變動的世界。

自己嘗試過的經驗、自己主導的發現都能促進孩子發展,而且這種方式不用花一毛錢。當然,大人可以做得更快、更好,但等待是值得的。

看一個四歲的小孩削紅蘿蔔、拼裝電動火車軌道,父母可能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很棒、很有用,因為他可以大聲宣稱「今天我煮飯了!」在那等待、焦急的五分鐘裡,孩子可能經歷兩段軌道兜不起來的挫折,以及終於完成的那份喜悅。

 孩子需要感覺到,自己創造了一些事,在過程中發揮了影響,尤其是那種剛開始看起來很不容易的情況。

 他必須先考量,「我要採取的那種方式會產生什麼效果。」這個方式就是自己找的、試過的,必要時還可以再複製一次。然後他就會一直記得這個成功的經驗。孩子會擁有一種很好的感覺:「我參與了好多事,我還想再去體驗新的事物,而且別人也會把我當成夥伴,我有貢獻,有影響力,我知道怎樣找人幫忙,我很棒。」

 但所謂的挑戰並非意味父母強加給孩子新的挑戰,揠苗助長只會埋沒真正的興趣。郝斯娜柏勸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個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和注意孩子的反應。「只因為你懷疑你的4歲孩子還不會畫畫,便每天硬塞給他一張紙和彩色筆,是沒有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歡在腦中畫,有些喜歡講故事或堆積木。「刺激孩子代表支持他的各種活動,而非硬塞給他一些東西,每個孩子都能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大人只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負擔。父母需要的,就是對孩子自我發展能力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知道「我很好,我沒有問題,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快樂的成長。這就是德國專家們異口同聲,呼籲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的自信。

 帶著這份自信重回沙坑,重點就不在於你的孩子有沒有搶回那把小鏟子,而在於他如何面對因此而產生的內在情緒改變,而採取一種他認為妥當的態度或行為來因應。也許,德國的教養哲學、風格、方式存在著文化和個別差異,但是卻提供台灣父母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和反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